如何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一场精彩的口头报告

在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被录用,论文作者去参会通常都有机会做口头报告。那么,如何在学术会议上做好口头报告呢?

会议报告一般分两种,一种是oral,即口头报告,需要制作PPT等,面对会场或分会场的参会者做报告演讲并回答问题;一种是poster,即现场张贴形式,不需要制作PPT,将论文简要内容打印好张贴在墙上或分发,也有采用挂板的形式,作者在边上对有兴趣的参会者做介绍和即时交流。作为一个英语不是母语的学生,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面对着外国人用英语做学术报告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是对于母语是英语的美国人也是一个需要学习和练习才能造就的技能。不但如此,要想做一个高质量的报告, 即便是英语为母语,即便是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学者,也同样需要花时间去准备和操练才能实现。

一、现在的学术演讲主要面临的挑战

1)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要把可能做了一两年甚至更久的庞大项目讲清楚, 研究者拥有的信息往往浩如烟海,一不小心就可能没完没了地讲起了数据收集中的某个小细节,而听众需要看到是这个项目完整的一个缩影。

如何站在观众角度,站在对该项目毫无了解的角度把故事讲清楚,这是挑战研究者同理心和角色转化的一个过程。

2)在一个口头演讲里面所有的词汇和语句却都需要使用的非常正式、规范、和准确。同样要表达一个意思,到了学术报告里面就必须使用特定的词语来描述。

两个变量的关系到底是 “related(相关)” 还是“causal(因果)”, significance level (信度)是0.05还是0.01, 你用的检验方法是linear regression(线性回归)还是 content analysis(内容分析), 最终结论说明假设是完全支持,还是部分支持…

这些具体的表述都需要做到精准、专业、到位。(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把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半结构式访谈)说成了half-structured interview, 演讲结束之后害羞滴锤了一晚上大腿——意思本来是差不多的意思,可是在专业上只有前一种的用法。)

3)你演讲的时候台下做的都是业内同行,而且说不定有泰斗级人物,面对同行们的提问如何能不卑不亢地回答,得体从容地回应每一个学者提出的问题甚至质疑,这也是一大挑战(比如如何恰当地回应愚蠢提问甚至粗鲁提问等)。

从本质上想想,“presentation” 这个词虽然在中文被翻译成“学术报告”,然而它英文的意思更多的是指“展示”——你自己闷着头做了很久的研究,现在给你个机会用十几分钟时间向大家展示你的研究成果,听取众人的意见。既然是个展示就要考虑听众的情况,因为归根到底你是为听众服务的。你项目里面很多自己觉得重要的事,对于观众来说未必是重要的,所以很多细节都需要狠狠心省略掉。

从内容结构上看,一个好的学术报告必须要涵盖到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在各个部分之间合理分配时间:

1)Research Question:最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没有之一。一个连研究问题都没说清楚的报告多半会让听众全程一头雾水。

2)Significance:吊胃口环节,以前的研究有如此如此的gap,现有的文献没有解决这般这般的疑问,那么我的这个研究的重要性就呼之欲出了。

3)Literature review:我研究的主题绝不是平地起大楼,而是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你看谁谁谁曾经发现了什么研究结果,以及哪些哪些学者曾作出了什么推论和假设,然而,都还不到位和有欠缺。我的研究就是为了推动这个话题的文献, 弥补这些欠缺。

4)Hypotheses:立靶子环节, 如果是定量研究那么就需要列出重要的研究假设,这是你整个研究的靶心。

5)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样本是什么,哪里收集的数据,使用了什么数据收集方法(这里要去繁就简,不影响观众听明白的内容一律跳过)

6)Analysis: 展示分析结果,如果是定量研究多用数字和表格,如果是定性多用引用或观察笔记.

7)Findings:总结分析结果说明什么。

8)Limitation:这个研究有哪些不足。

9)Conclusion:回顾研究问题,研究的创新性,以及有什么重要的发现和结论。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学术报告的结构其实和一篇正规学术论文的主要结构是完全一致的。而这恰恰是学术报告要做的事情,即把一篇paper最重要的环节都挖出来凸显给大家看。

虽然涵盖的内容需要包括以上的方面,但很多学者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对顺序略加调整,比如2 和 3融合在一起说, 7和9合并在一起,或者省略掉8, 等等。但无论形式上如何,要想做好一个学术报告, 我认为触及到以上9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那么算一算时间,一张PPT一般至少要给1-2分钟时间,那么以上九个方面就已经至少9分钟了。

准备学术报告PPT的时候可以以此为基础,先搭9张最重要的内容,其中需要更多描述的再多给1-2张。 总体而言我觉得核心的PPT有15页左右就够了,如果analysis results比较占页数,总数也不应超过25张。多出来的一些舍不掉的东西可以放到最后作为附件, 回答学者提问的时候如果有需要再随时找出来。

对于第一次做学术报告的同学,以下是我的一些小经验和小教训,供参考:

1)作为首秀, 建议你提前把要说的话全部都写出来,反复照着念几遍甚至背下来,上台之后会从容很多。

2)请注意——虽然是提前把要说的话记在脑子里了,但切忌背课文式的照本宣科。你要记得你是在给大家展示,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讲你自己的research,就好像向人介绍你自己的某段特别的经历。试想,如果你用背诵式方法做展示,那么就失去了“你”在这个research 中最重要的角色和特质。

3)Practice, practice, and more practice.要想做好第一次学术报告除了反复练习别无它法。练习时请美国同学或者老师至少听一遍,纠正错误使用的语句或者发音不准的词语,然后再操练。此外,还要至少有一遍计时练习,保证没有超时也没有过短。

4)PPT不必太花哨,不必太多图片,不要使用动图,会干扰听众对你核心内容的关注力,也会显得不专业。

5)每一页上面不宜放太多内容,字体也不宜太小,这些基本规矩到网上搜一下能找到很多好的建议。如果觉得说法太多无所适从,就模仿你导师的风格。毕竟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特定的一些规则。

6)你在报告的时候场地里一般会有人进进出出,这是非常正常的,你要有所预期,不要受到干扰。

7)博士课上几乎每一门课教授都会要求你为term paper(期末论文)做报告, 所以你其实早已经在为学术会议上的报告做准备。课上多留心学习别人是怎么做的,常用的语句和词语,报告者的体态和手势,PPT的模板和风格,等你在会议上报告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了很多份模板。

8)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想明白这是第一个学术报告而已,而无论谁的第一次都有点尴尬。做了三五个之后保你不需要背诵不需要紧张, 做了十个学术报告以上你就是游刃有余本人。

9)再有就是时间的把控,有些人做报告由于紧张,语速飞快,这样不仅讲话时隔着急促的喘气声而且听众听得也是云里雾里,在发言中增加适当的停顿,不要一口气把所有话匆匆说完,这样既可以给自己留出整理思路的时间,也可以让听众深入思考消化。如果担心早早地讲完了,可以准备些扩充的slide,结束前直接按End键切换过去接着讲。

小技巧:讲的时候示意完PPT后就转向听众,注意眼神交流和保持适度的微笑,带有情感的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能够加深听众对这个报告的印象。参加学术会议对着装要求不是太严格,选自己最喜欢,感觉自信且舒适的衣服即可。

10)很多人会担心这个环节,怕自己答不上来,但有问题是好事,说明有人关注你的研究成果。其实这个研究方向做了这么久,你自己才是这个领域里最有发言权的专家,而且提问题的人大都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你可以慢慢理清自己的思路,给出自己的想法。更何况有时候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展开来讲,或者他当时开小差根本没听到,放轻松再讲一遍就好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