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UBD

目录

前言

1.什么是三层架构

2.为什么使用三层架构

3.与两层的区别以及三层的优劣势


前言

        相信很多初学Java的小伙伴们在学习完编程基础知识时,都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做一个简易项目练练手。比如我,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我理解大家的激动心情,但是,千万不要着急做啊,要想最后做出一个功能完整、结构合理的合格项目,我们除了要会敲代码以外,还要去了解和项目代码结构设计相关的知识。这篇博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项目代码结构——三层架构。


什么?你问我什么是三层架构?

这不就是个典型的三层架构吗???

哈哈哈,开个玩笑,我们先来看看官方理论是如何解释的。

1.什么是三层架构

UI(表现层): 主要是指与用户交互的界面。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和显示处理后用户需要的数据。

BLL:(业务逻辑层): UI层和DAL层之间的桥梁。实现业务逻辑。业务逻辑具体包含:验证、计算、业务规则等等。

DAL:(数据访问层): 与数据库打交道。主要实现对数据的增、删、改、查。将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交给业务层,同时将业务层处理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库。(当然这些操作都是基于UI层的。用户的需求反映给界面(UI),UI反映给BLL,BLL反映给DAL,DAL进行数据的操作,操作后再一一返回,直到将用户所需数据反馈给用户)

每一层都各司其职,那么该如何将三层联系起来呢?

        1、单项引用(见下图)

        2、这时候实体层(Entity)来了。(注:当然,实体层的作用不止这些)

        Entity(实体层):不属于三层中的任何一层,但是它是必不可少的一层。

Entity在三层架构中的作用:

  • 1、实现面向对象思想中的"封装";

  • 2、贯穿于三层,在三层之间传递数据;(注:确切的说实体层贯穿于三层之间,来连接三层)

  • 3、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这样理解:每张数据表对应一个实体,即每个数据表中的字段对应实体中的属性(注:当然,事实上不是这样。为什么?① 可能我们需要的实体在数据表对应的实体中并不存在;② 我们完全可以将所有数据表中的所有字段都放在一个实体里)

  • 4、每一层(UI—>BLL—>DAL)之间的数据传递(单向)是靠变量或实体作为参数来传递的,这样就构造了三层之间的联系,完成了功能的实现。

        对于大量的数据来说,用变量做参数有些复杂,因为参数量太多,容易搞混。比如:我要把员工信息传递到下层,信息包括:员工号、姓名、年龄、性别、工资....用变量做参数的话,那么我们的方法中的参数就会很多,极有可能在使用时,将参数匹配搞混。这时候,如果用实体做参数,就会很方便,不用考虑参数匹配的问题,用到实体中哪个属性拿来直接用就可以,很方便。这样做也提高了效率。

注:这里为什么说可以暂时理解为每个数据表对应一个实体??答:大家都知道,我们做系统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可不关心你的系统后台是怎么工作的,用户只关心软件是不是好用,界面是不是符合自己心意。用户在界面上轻松的增、删、改、查,那么数据库中也要有相应的增、删、改、查,而增删改查具体操作对象就是数据库中的数据,说白了就是表中的字段。所以,将每个数据表作为一个实体类,实体类封装的属性对应到表中的字段,这样的话,实体在贯穿于三层之间时,就可以实现增删改查数据了

综上所述,三层及实体层之间的依赖关系:

        大家看到这可能还不是特别明白,没关系,我给大家类别下,大家可能就会有点感觉了。

        俗话说,思想来源于生活,我就用上面顾客到餐馆吃饭的例子来类别。其实,下面这张图就很形象地概括了三层架构:

服务员(相当于表示层):只管接待客人;

厨师(相当于业务逻辑层):只管做客人点的菜;

采购员(相当于数据访问层):只管按客人点菜的要求采购食材;

        他们各负其职,服务员不用了解厨师如何做菜,不用了解采购员如何采购食材;厨师不用知道服务员接待了哪位客人,不用知道采购员如何采购食材;同样,采购员不用知道服务员接待了哪位客人,不用知道厨师如何做菜。

他们三者是如何联系的?

        比如:厨师会做:炒茄子、炒鸡蛋、炒面——此时构建三个方法( cookEggplant()、cookEgg()、cookNoodle())

        顾客直接和服务员打交道,顾客和服务员(UI层)说:我要一个炒茄子,而服务员不负责炒茄子,她就把请求往上递交,传递给厨师(BLL层),厨师需要茄子,就把请求往上递交,传递给采购员(DAL层),采购员从仓库里取来茄子传回给厨师,厨师响应cookEggplant()方法,做好炒茄子后,又传回给服务员,服务员把茄子呈现给顾客。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操作。

        在此过程中,茄子作为参数在三层中传递,如果顾客点炒鸡蛋,则鸡蛋作为参数(这是变量做参数)。如果,用户增加需求,我们还得在方法中添加参数,一个方法添加一个,一个方法设计到三层;何况实际中并不止设计到一个方法的更改。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茄子、鸡蛋、面条作为属性定义到顾客实体中,一旦顾客增加了炒鸡蛋需求,直接把鸡蛋属性拿出来用即可,不用再去考虑去每层的方法中添加参数了,更不用考虑参数的匹配问题。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三层架构体现了一种“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各位小伙伴是不是觉得很耳熟,没错,大家在学习java基础时应该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没有听说过或者忘记高内聚、低耦合的小伙伴自行去百度哦,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2.为什么使用三层架构

        刚刚我已经说过,三层架构体现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那么使用三层架构的目的就很明显了:解耦

什么叫解耦呢?同样拿上面饭店的例子来讲:

(1)服务员(UI层)请假——另找服务员;厨师(BLL层)辞职——招聘另一个厨师;采购员(DAL)辞职——招聘另一个采购员;

(2)顾客反映:

  • 1、你们店服务态度不好——服务员的问题。换服务员;

  • 2、你们店菜里有虫子——厨师的问题。换厨师;

任何一层发生变化都不会影响到另外一层!!!


3.与两层的区别以及三层的优劣势

两层:

        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变化时,都需要重新开发整个系统。"多层"放在一层,分工不明确耦合度高——难以适应需求变化,可维护性低、可扩展性低。

三层:

        发生在哪一层的变化,只需更改该层,不需要更改整个系统。层次清晰,分工明确,每层之间耦合度低——提高了效率,适应需求变化,可维护性高,可扩展性高。

综上,三层架构的优势:

  • 1. 结构清晰、耦合度低

  • 2. 可维护性高,可扩展性高

  • 3. 利于开发任务同步进行, 容易适应需求变化

三层架构的劣势:

  • 1. 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 2. 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 3. 增加了代码量,增加了工作量


好了,三层架构我就介绍到这里,博主创作不易,希望小伙伴们能给博主点个赞支持下呀!

本图文内容来源于网友网络收集整理提供,作为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属于原作者。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
下一篇>>